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的愿望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倡导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出有力、温暖、看得见的民生政策,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日益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金秋,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五年来,我国持续建设和加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为14亿多人民提供了稳定的幸福。 2024年,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低收入和高收入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旦实现,人民预期寿命将迈向更高水平。他们不再满足于“有没有”,而是追求“好不好”,越来越向往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美好生活。
人民想要的,也是政府想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紧密结合起来,把“对商品的投资”和“对人的投资”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充满对人民生活的温暖。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实践冰冻并观察人们的生活。在他看来,“菜篮子”、“米袋”、“果盘”对人们的生活很重要。他热情呼吁大家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在走访社区期间,他实地考察了幸福食堂、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小区改造等情况,要求精细化社区管理、精准提升服务水平,让社区成为居民最安全的港湾。他参观了校园并指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减少校园过多的学术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供日本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更大程度利用劳动力资源、提供务实细致的就业指导服务,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住房需求,到优美环境,从建设宜居宜游的绿色低碳城市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体察民情、倾听民意、暖人心,始终从总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谋划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
“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主要指标中,民生指标占7个,占20个指标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创历个五年规划之最。五年来,公益性投入近千亿元,占国家一般预算支出的70%以上。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录: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民生问题,发挥优势,可靠、准确、坚定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现代化愿望更加热烈,“中国式现代化、民生至上”的治理理念深入诠释,现代化成为可能。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将日益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这五年为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群体推动了优质就业,并不断建立了最大的社会安全网。实施促进充分就业、高质量发展、强民生的高水平设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每年1200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基本与GDP增长同步。公民平等享有81项基本公共服务集成电路服务。
这是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卫生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五年。正在建设数百个国家级和区域性卫生中心,全面覆盖中西部等资源优质卫生服务相对薄弱的地区。 700多家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达到三级医院水平,有效缓解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的“看病难”。
北京天坛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患者家属 方艳:天坛医院的医生来到这里,确实给安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安慰。手术效果非常好,预计两天左右就能出院。
建设优质教育体系和促进育儿技能发展的五年期。毛入学率幼儿教育率达到92%。基础教育处于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这是以“一老一少”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五年期。降低成人幼儿园托儿费、延长产假、提供托儿补贴等多项政策正在落实。到2024年,全国养老院数量将达到574万个,比“十三五”末增长125%。 2020年以来,全国养老机构数量增加7.7万个,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9亿老年人。
上海某养老社区居民冯宜吉:70多岁、80多岁的时候学过芭蕾。
上海某J基地居民徐慧君:快乐对自己有好处我们的健康。因为我通常说,如果你想活得长久,你就必须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这里很快乐。
过去五年是多层次住房服务业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发展最快的五年。 6,200多个舒适的客厅让我们1.29亿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 48000多个小公园、128000公里绿道,让美无处不在,打造宜居城市。注重国产电影、沉浸式演出和各类文化产品,各类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场景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
我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无论是家庭事务、国家事务还是世界事务。 14亿多人民全面发展得到更好发展,实惠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明显坚定不移地迈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新理念引领新征程——史无前例的“十四五”丨中国式现代化与公民生活
2025-10-22
